
中国学生申请美国大学成风 被当待宰肥羊
2014年一月11日,星期六,在11:23
来源:世界日报
中国留美热潮持续成长。最新调查显示,中国留学生有近五成使用留学顾问申请美国大学,近半数花在顾问的费用超过2000美元,甚至有两成在5000美元以上。教育机构表示,留学顾问现在获准收取大学佣金,也就是可以两面收钱,留学生小心勿被当肥羊宰。
专门研究国际教育的非营利团体「世界教育服务」(World Education Services)最近进行的这项调查,事实上是要提供给留学顾问和大学的「教战守则」,让他们得针对各国留学生拟定不同的招生策略。
调查指出,中国留学生有近五成使用留学顾问(或称招生经纪),是所有留学生比例最高的,而近半数中国留学生花在顾问费超过2000美元,甚至有1%上万美元,也是最愿意花钱的留学生。相较之下,只有3%印度学生愿意付超过2000美元。
中国和印度目前是美国两大留学生来源国,调查结果显示,印度学生似乎比中国留学生独立。大多数印度留学生仅利用留学顾问列出学校清单,而77%中国留学生除了学校清单,因为自己不弄申请,也要求留学顾问处理,另外有65%要求协助撰写编辑论文。
另外,近八成中国留学生的资金来源是亲友,而中国留学生比印度和沙乌地阿拉伯等地的留学生更倾向从网路论坛,例如微博和人人,取得留学资讯。调查建议留学顾问和大学,若要招生中国留学生,除了多利用这些网路论坛,还要强调「售后服务」,也就是毕业后工作出路,因为中国留学生最常搜寻工作资讯。
美国招生经纪机构有上百家,发展非常蓬勃,由于「大学招生顾问协会」(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College Admission Counseling)最近允许大学聘用留学经纪机构招收国际学生,「世界教育服务」说,国际学生在谘询留学顾问时,顾问「建议申请」的大学可能是收了钱的,但87%的学生都不知情。
「世界教育服务」建议学生,留学顾问一手收大学佣金,一手伸向留学生口袋,申请者由于人在海外无法了解美国情况,完全信赖顾问准备留学事宜,因此他们最好先询问留学顾问是否收取学校佣金再行决定,免得被当了肥羊而不自知。 _(网文转载)
学历不能定义你的人生
弗兰克·布鲁尼 2014年04月05日
最近几天,大学录取通知纷纷发出,每年都有希望破灭的人要面对这种局面。
布朗大学(Brown University)给申请者发放的录取通知达到了历史最低点:不到10%。斯坦福大学(Stanford)、哥伦比亚大学(Columbia)和耶鲁大学(Yale)的比例更低。申请就读北卡罗莱纳大学教堂山分校(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at Chapel Hill)的学生达到历史新高——共计31321人,而且它只接受了州外申请人数的六分之一左右。美国圣母大学(University of Notre Dame)接受了大约五分之一的申请者。
目前,许多未能如愿进入日思夜想的大学的年轻人担心这意味着他们前景堪忧,而且也担心这是对他们自身价值的总体判断。这篇文章就是为他们而写的。与其说它是被拒绝后的慰藉,不如说它只是披露了社会现实——这个社会过分关注大学录取的过程,已经失去了理智。
如果某所精英学校把你拒之门外,这并不意味着你的才能比那些受到录取的学生差。这个事实或许只说明,你没有得到某些人所拥有的那种支持,或者你对待这件事情没有那么专注——你上的SAT课程比较少,而且也没有以同样的热忱来润色你的个人简介。
一位在非洲的朋友最近告诉我,一对富有的美国夫妇出资在非洲修建了一个孤儿中心,他们这样做一定程度上是为了让自己十几岁的孩子,能偶尔来异国他乡的慈善机构转转,这样他们写大学入学申请书时也能拿来炫耀:得到录取的筹码。人们的投机取巧竟然已经到了如此疯狂的程度。
或许拒绝你的学校在PayScale.com高调公布的《大学收入报告》(College Salary
Report)上名列前茅,这份报告研究哪所大学的学生挣钱最多。
这是个多么可笑的名单。它至少与《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U.S. News & World
Report)统计的年度排名一样存在缺陷。即使你相信它,它又能说明什么?是说排在首位的大学一定拥有最强的实力、能给学生传授最好的技能,还是说在这些大学录取的年轻人中,大多数人的父母及此前建立的关系网为他们提供了一些帮助?
或许它只是告诉你,这些学校吸引的都是未来的有钱人,他们最关心的是将来能拿到多少薪水。你追求的难道就是这样的环境?
关于金钱和职业发展:拿到名校闪闪发光的学位证书当然有用。不承认这一点就是在撒谎。但是,如果认为这些东西比你花在学习上的精力、你锻炼自身技艺的认真态度,以及你真正学到的东西更重要,那也一样很傻。后面这些内容才是你职业生涯里更坚实的组成部分。
在《大卫与歌利亚》(David and Goliath)中,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Malcolm Gladwell)论述道,门槛稍低的大学可能会以门槛较高的大学不会采取的方式,帮助学生们出类拔萃、茁壮成长。
这个国家的高级办公室里,坐满了没有上过常青藤联盟(Ivy League)大学的首席执行官。洛克希德·马丁公司(Lockheed Martin)的玛丽莲·休森(Marillyn Hewson)就读的是阿拉巴马大学(University of Alabama)。全食超市(Whole Foods)的约翰·麦基(John Mackey)上的是德克萨斯大学(University of Texas),而且一直未能毕业。学历是,或者说应该是最不能定义你的东西。告诉我有谁的身份来源于自己上过的大学。我要是找出这样一个人,你一定不愿意在自己的超级碗(Super
Bowl)聚会上见到他。
学历对你的成就的影响,远远比不上其他许多东西:选择伴侣时的智慧、与所居住的社区之间的互动、对你承续或组建的家庭的慷慨。
如果进不了梦寐以求的学校,你可能会去一所不完全合乎你想象,或是不一定很对你胃口的学校。很好。大学应该是一个大熔炉。大学应该让你改变而不是延续过往:你应该翻开新的一页,成为崭新的自己,而不是让一切在十七八岁的你身上定型。完美的计划被打断可以帮助你实现这一点。与其说它是一次挫折,不如说它是一块跳板。
我认识的一名高中毕业班学生未能被她梦寐以求的几所大学录取。但她收到了几所相当出色的大学的录取通知书。我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对她刮目相看,因为她很快就意识到,和自己的幸运相比,那些遗憾有多么苍白。她很快由失望变成兴奋。
相比有幸招收她的学校的名字,这种面对挫折的韧性和乐观的天赋,在未来会更加重要。我们这个崇尚地位的社会把这场磨难强加给了她和她的同龄人,其中部分人顺利地通过了这场磨难。和经受了磨难的那些人一样,她也会表现得不错。
美国大学入学考试变革可能阻碍外国留学生
华盛顿 —
美国负责管理两个最广泛使用的大学入学测试的公司最近宣布了它自2005年以来的第一个重大修改。该公司大学委员会对SAT考试的修改包括取消非高频词汇和作文部分,但是增加了与美国历史文献相关的部分。这一改动将对国际学生申请美国大学有所影响。
当这些来自尼日利亚和牙买加的霍华德大学留学生申请上入学时,他们和其他大约10万外国留学生一样参加了SAT考试。对于新发布的修订是否会孤立或者打击有兴趣申请来美国读书的国际学生,他们有着不同的看法。
尼日利亚大一留学生皮斯·乌莫鲁说:“因为,首先,他们减少了对生僻词汇的考核,而这正好是让大多数国际学生最头疼的一部分 。 ”
但牙买加大二留学生沙妮·坎贝尔对增加美国历史文献相关的问题有所担心。坎贝尔说:“我相信这对国际学生来说,将是十分可怕的。我们参加的是一个美国的考试,所以有很多东西都是我们无法准备和预期的,比如我们无法认同的文化差异。”
根据美国国家公平和公开测试中心的统计,美国3000所左右的四年制大学中有800所左右并不要求申请者参加SAT考试,或者它的竞争对手ACT考试。
国家公平和公开测试中心鲍勃·谢弗说,那些要求申请者参与标准化考试的大学可能使外国学生处于不利地位。谢弗说:“其他国家的学生,特别是那些不是在英语环境下长大的学生,将处在一个双重劣势中。该考试是通过一门外语进行,而他们没有得到相应的准备,所以更加困难。
这些修改将于2016年开始对每年150万名参加SAT考试的学生生效。全国高校招生咨询协会的埃迪·维斯特(Eddie
West)认为,总体来说,这些修订似乎是积极的。
维斯特说:“我觉得这些修订正使得这项考试向更积极的方向改变,它将考试与学生获得成功所需要的技能和能力连接起来,不只是帮学生进入学院或大学,而是让他们在那里获得成功。”
但他同意,引用美国历史文献会使外国学生处于不利地位。
维斯特说:“很少会有国际学生真正精通独立宣言或马丁.路德.金的成就,或者其他类似可能出现在考试中的内容。”
维斯特说,美国高校需要与海外高中更多地交流,了解他们的课程,并就录取标准做出更好的决策。美国目前有超过80万的国际学生,占大学学生人数的4% 。
出国留学,应该学些什么?
留学生活高雨莘2013年10月09日
在中国,一种现象成为潮流,常常只是眨眼间的事情。
2005年,我去美国读高中时,国内的学生出国读大学尚属少见。前年,我从耶鲁大学毕业后实习时,为当时供职的美国杂志社写稿,发现出国读高中在大陆已经蔚然成风,自己当年申请的Deerfield Academy,每年的中国申请人已经翻了20倍不止。如今身在北京,又是在一次写稿过程中,我发现自己采访的对象已经变成十三四岁的初中生,甚至刚满十岁的孩子。越来越多地,中国的家长正趁暑假的时候把孩子送去国外参加夏令营。电话那头稚嫩的童声,已经在向我描述黄石公园的优美景色和迪斯尼乐园的乐趣横生。
不出意料的,许多父母送孩子早早出国是希望能帮助孩子增加考上国外名牌大学的筹码。然而在对话中,我感到越来越多的父母希望替孩子寻找的,是一种中国无法给予的教育方式和社会环境。“我的孩子属于在学校挂上名了的淘气,”一位北京的父亲向我描述他十岁、正在美国参加夏令营的儿子。“他喜欢的书读过几遍可以背下来,不喜欢的科目却无法强迫他学习。中国的教育对这样的孩子不合适。”已经在中国流行了多年,例如“批判性思维”一类的西方教育概念,也已经在家长脑海中逐渐具备了具体而实际的意义。“在中国的文科教育里,它只教给你东西,事实,而不是教给你思维方法和逻辑,这是和美国最大的区别,”一位北京女孩的母亲解释,“与其在中国,还不如出国学一点真东西。”另一位江苏的父亲言简意赅地说:“我希望我的女儿以后不要人云亦云。”
作为从国外读书回来的留学生,目睹这种变化让我感到十分欣喜。十几年前家长在书店抢购《哈佛女孩刘亦婷》的心态已经渐渐被一种更理性的态度所取代。比起学校的名声,他们更加看重的是教育在每个孩子成长中所起到的作用。这种心态无疑也会对出国的孩子造成影响,改变他们的追求与对留学的理解。加之现在的学生留学日趋低龄化,在他们兴趣与性格仍然十分可塑的阶段便接触到西方的通识教育和对批判性思维的培养,这对他们吸纳西方教育的真谛会有意义深长的帮助。通过个人经历,我感到这种吸纳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对人文学科的学习。然而这正是留学生在出国前,国内教育为他们做出准备中最薄弱的一项,也由此成为他们在留学时往往最被忽视的一个领域。
从国外回来,和中国的朋友们聊天,有时大家会开玩笑,将我们新一代的“小留学生”和二十世纪初由清政府、达官显贵或书香世家送出国的那一代“前辈”做比较,说在东西方社会受教育的经历可以让我们像那一代人一样,将两种文化融会贯通,中西合璧。这样的比喻总让我偷偷汗颜。二十世纪初留学西洋的莘莘学子,成长在中国社会政治和文化的起伏动荡之中。他们在出国以前许多人已经饱读诗书,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国难当头,各种思潮争鸣,为中国寻找出路。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他们留学海外的行为,也被赋予了历史使命,成为那一代中国人对未来的一种尝试与探索。
而如今出国留学的新一代留学生,出国以前对中国的了解和文化的积淀又来自于哪里?是语文课堂上对古诗古文的大卸八块囫囵吞枣?还是历史课上对抗日战争的歪曲理解和文化大革命的肤浅认知?是思想政治课上逐条铭记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正确性?还是地理课上不容置疑的“台湾与西藏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一部分”?这样的教育在学生身上留下的痕迹难以磨灭:虽然如今的学生对这样的灌输早已不是全盘接受,不过却也无法公然挑战,于是有口无心地跟从着书本,难以享受到人文学科本应带给思想的挑战和乐趣。
于是大部分的学生在出国以前,对这些问题的兴趣和好奇心早已被中国教育磨灭。出国的目的与其说是将西方教育作为自己已经受到的中国教育的比较与延伸——如同二十世纪初的前辈一样——不如说是对中国教育的放弃与逃离。留学也由了从开阔眼界,挑战自身认知的行为而变成仅仅是增加自身就业竞争力的砝码。这从出国以后的中国人在学校所选择的学科与专业便可见一斑:据中国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刚刚发布的《2012年留学人员回国就业报告》显示,管理学、经济学和理工科的回国就业人数占了留学回国就业总人数的80%,导致这些领域求职人员远远供大于求。这种现象在我身边同样常见:和我一届毕业的来自中国的大学同学,现在绝大多数在香港从事投资银行。我与大多数同学一样,在大学里选择了经济作为专业,原因是人文学科那时在我眼中虚无缥缈,纸上谈兵。
然而出国时间久了,我渐渐了解到,也正是美国学府中这些看似“不着边际”的学科,正在无形中改变着我的思考方式。英文课上的圆桌讨论让我逐渐抛弃了以往被动而死板的阅读方式,不再习惯性地去用简单的语言去概括中心思想,而学会将材料当作文学作品去鉴赏,调动感官和想象力,将阅读变成一种立体而多元的体验;写作课的宽松的思维环境和严谨的逻辑训练教会了我在写论文时如何就一话题自己立论、论证与总结,而并非像国内的议论文训练一般,文章能够采纳的角度和观点早已被题目死死框住;社会学讲座上老师深入浅出的讲解让我明白了如何用抽象晦涩的社会学理论来分析社会结构与历史进程,让我了解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不被当作放之四海皆准的真理而铭记,而仅仅被当作一种理论接受分析与质疑时,原来也可以让人感到耳目一新。
在美国大学的学习过程点燃了我对这些学科迟到的兴趣,也帮助我在毕业后选择记者这一行业,将所学所想用来分析了解中国这个庞大而复杂的社会。正是在走上这条路后,我更加深入地感受到了具备与欠缺这种批判性的人文教育所带来的差别:在我的美国同龄人中与记者中,我发现许多人对周围的环境和现象,都具备一种敏锐的洞察力和客观分析的本能。他们在看待事物和分析现象时,会对已经被广泛接受的传统看法和固有的成见保持高度警惕,不断去挑战它们,避免因为自己的思维懒惰而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他们很少会因为认同一个人而将他的观点不假思索全盘接纳,也很少会因为否定一个人而彻底拒绝去斟酌他的想法,而接纳与反对,又很少取决于对方的权威与身份。当然,心理学有所谓的确认偏误,人们总是有选择性地选取收集某些证据,忽略不利的观点和资讯,用来支持自己已有的想法,这一点倒是在我接触的高学历背景美国人中显得较为突出些。
这种思维习惯并不是一朝一夕养成的。从一方面来说,这是生活在一个言论开放,百家争鸣的社会带来的益处;从另一方面来说,这也离不开西方高等教育中对人文社会学科的重视和教授的方式。通过对学生多年的熏陶,它已经焕化成了一种思维习惯,而对中国教育稍有了解的人们便明白,这正是没有收过真正人文教育的中国学生所欠缺的。
举一个为众多中国人所熟知的例子。不少中国读者都读过美国作家何伟的《江城》和《寻路中国》,并且十分喜爱这两部作品。每次和中国人谈起这两部书,我都会问对方他们对作品的好感源于哪里。“他对中国的观察非常独到”和“他比中国人都更了解中国”是我常常听到的答案。虽然不是所有人都可以用语言准确表述,我想何伟的作品可以征服中国读者归根结底的原因中或许有这样几条:他能够跳出西方对中国的各种成见,以诚实的笔触将中国普通人的生活原原本本地表现出来;他能够敏锐捕捉中国个体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将他的描写对象放置在社会大环境之中,通过普通人的故事来折射一个社会与一个时代的特征;他对他的所见所闻不轻易做价值观和道德观上的定夺,而往往将形成观点的权利交给读者。在美国读书多年后,我感到这其中的哪一条也脱离不开我在美国大学学习时,人文社科学科所传达的理念以及培养的思维习惯。
在一个节奏日益加快,竞争日趋激烈的世界环境下,人文学科的价值不仅在中国人脑海中被广泛忽视,在美国这个有着悠久通识教育传统的社会里也引起大众辩论。英文、哲学、历史等学科真的可以给予人们二十一世纪全球化经济下生存所需要具备的技能吗?人们在问着自己这样的问题。然而正如弗吉尼亚大学英文系教授马克·艾德孟森(Mark Edmundson)在八月初在《华盛顿邮报》上发表的一篇关于人文学科价值的专栏中所提到的:“人文学科并不教人如何成功,而教人如何质疑成功。”“处在所有人文学科最核心的,是一场海纳百川而深思熟虑的,关于我们应该如何生活与生存的讨论,”艾德孟森写道,“这场讨论不应盲目崇尚任何结论。”
在中国当今的社会环境下,这样的讨论似乎格外有必要,而展开这样讨论的思想基石和恰当方式,便蕴含在人文学科的教育之中。如同学习一门语言,这种人文教育在学生思维定性以前,越早施加它的影响便越理想。在留学日趋低龄化,家长对教育观念开始逐渐转变的今天,让这样的觉悟在他们和他们各自家里的小留学生脑海中扎根,或许是个不错的开始。
美国暂停对中国富人发移民签证
2014-08-27 10:54:56
多维新闻
继加拿大关闭移民投资后,美国也要紧随其后,但是此举主要针对中国富人。
综合媒体8月27日报道,一位美国务院官员称,在10月1日前,美国将在本周暂停向中国人发放EB-5移民签证。
由于中国人申请数量激增,2014年美国投资移民签证首次出现名额即将用尽的情况。此类签证为那些有意获取永久居留权的外国人提供了一个快速通道。
有专家认为,中国投资者占到了今年EB-5签证的大约85%,因而国务院的这一举措相当于使这一项目暂时停顿。他们预计,下一财年此类签证的申请数量将更加快速地增长。
EB-5项目在美国每年签发的签证数量中占比不到1%。直到最近,对EB-5签证的需求都并未趋于用尽配额。2013年,美国签发了8,564张此类签证。2012财年的数量为7,641张。2003年签发的EB-5签证仅65张。
另有10375个投资移民申请正在等待美国公民及移民服务局的审核,这一申请数量创历史新高。审核通过后,美国国务院通过美国驻外大使馆及领事馆发放签证。韩国、印度和墨西哥投资者也大规模参与该项目。
依据法律规定,单个国家每年被分配的此类签证数量不应超过总量的7%。但如果某个国家未达到上限,美国国务院允许将剩余的签证转给另外的国家。这使得需求最强劲的中国大大超过了正常的EB-5配额。
23日,在芝加哥举行的一个EB-5会议的与会者说,一名高级政府官员估计从明年春季开始,EB-5申请者需要等候两年才能获得签证。参与会议的勒尔(Yale Loehr)说,这么长的积压期限将给投资者以及需要EB-5资金以启动或完成项目的美国企业造成问题。
随着富裕的中国人利用该签证项目在美国立足,这个项目得以稳步发展。它的主要卖点是,参与者可以省去通过就业或投靠亲属获得美国居留权所经历的不确定性和多年等候期。去年,中国投资者占EB-5投资者总数的80%以上。
为中国客户提供服务的纽约律师宋毅(音)表示,这些投资者其实不是来投资的。他说,他们的主要目的是让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以及获得永久居住权以取得一份保障。
在EB-5项目的帮助之下,洛杉矶的万豪(Marriott)酒店、纽约布鲁克林巴克莱中心的运动和娱乐设施有了资金来源,此外位于旧金山的Hunters Point Naval Shipyard也将得以重建。
如果投资者是在高失业地区或农村地区投资,那么至少要在一个项目上投资50万美元,其他情况则是100万美元。投资者要想获得永久居住许可,还必须聘请至少10位美国雇员。
投资者还可以在所谓的区域中心投资,即集合多个投资者的资金,投资于划定区域的公共和私人项目。多数EB-5资金是由区域中心筹集并进行投资的,全美这样的区域中心接近600个。
今年初,加拿大取消了多年来吸引大量中国富人的投资移民计划,这也是导致美国EB-5需求剧增的一个原因。在加拿大的投资计划中,外国人向政府提供80万加元的长期无息贷款即可申请在加永久居住权。加拿大称,由于提供不了足够的经济利益,该国决定终止这一投资移民计划。
EB-5是美国移民局USCIS的投资移民项目。此类签证每年有10000个名额。根据此方案,外国移民申请人在美投资创设有利于美国经济的商业性企业,并创造10个全职的美国工人就业机会,即可获发第二年期的条件式移民签证。第二年届满前90天,若移民投资者的投资行为仍存在,可申请“条件移除”,而成为永久居民。此方案的投资额为美金100万元。
EB-5移民项目在1990年启动,这些项目涵盖从乳牛场、滑雪度假村到酒店、桥梁等领域。作为回报,投资者及其家庭成员一般可在两年内便有资格获取绿卡,即永久居留权。
交流合作,期待双赢——记温州市中通国际学校与美国路德教育集团的交流研讨会
3月12日下午2时,温州市中通国际学校很荣幸地迎来了远方的客人们——美国威斯康辛路德高中的校长Ken Fisher、LPS教务长Tim Dolan、路德文理学院学术提升中心教授Dr.Rhoda Wolle博士和教育系主任James Holman,以及集团相关的负责人。初中部的校领导、教师以及数十位学生家长参加了此次交流会。
2014年一月11日,星期六,在11:23
来源:世界日报
中国留美热潮持续成长。最新调查显示,中国留学生有近五成使用留学顾问申请美国大学,近半数花在顾问的费用超过2000美元,甚至有两成在5000美元以上。教育机构表示,留学顾问现在获准收取大学佣金,也就是可以两面收钱,留学生小心勿被当肥羊宰。
专门研究国际教育的非营利团体「世界教育服务」(World Education Services)最近进行的这项调查,事实上是要提供给留学顾问和大学的「教战守则」,让他们得针对各国留学生拟定不同的招生策略。
调查指出,中国留学生有近五成使用留学顾问(或称招生经纪),是所有留学生比例最高的,而近半数中国留学生花在顾问费超过2000美元,甚至有1%上万美元,也是最愿意花钱的留学生。相较之下,只有3%印度学生愿意付超过2000美元。
中国和印度目前是美国两大留学生来源国,调查结果显示,印度学生似乎比中国留学生独立。大多数印度留学生仅利用留学顾问列出学校清单,而77%中国留学生除了学校清单,因为自己不弄申请,也要求留学顾问处理,另外有65%要求协助撰写编辑论文。
另外,近八成中国留学生的资金来源是亲友,而中国留学生比印度和沙乌地阿拉伯等地的留学生更倾向从网路论坛,例如微博和人人,取得留学资讯。调查建议留学顾问和大学,若要招生中国留学生,除了多利用这些网路论坛,还要强调「售后服务」,也就是毕业后工作出路,因为中国留学生最常搜寻工作资讯。
美国招生经纪机构有上百家,发展非常蓬勃,由于「大学招生顾问协会」(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College Admission Counseling)最近允许大学聘用留学经纪机构招收国际学生,「世界教育服务」说,国际学生在谘询留学顾问时,顾问「建议申请」的大学可能是收了钱的,但87%的学生都不知情。
「世界教育服务」建议学生,留学顾问一手收大学佣金,一手伸向留学生口袋,申请者由于人在海外无法了解美国情况,完全信赖顾问准备留学事宜,因此他们最好先询问留学顾问是否收取学校佣金再行决定,免得被当了肥羊而不自知。 _(网文转载)
学历不能定义你的人生
弗兰克·布鲁尼 2014年04月05日
最近几天,大学录取通知纷纷发出,每年都有希望破灭的人要面对这种局面。
布朗大学(Brown University)给申请者发放的录取通知达到了历史最低点:不到10%。斯坦福大学(Stanford)、哥伦比亚大学(Columbia)和耶鲁大学(Yale)的比例更低。申请就读北卡罗莱纳大学教堂山分校(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at Chapel Hill)的学生达到历史新高——共计31321人,而且它只接受了州外申请人数的六分之一左右。美国圣母大学(University of Notre Dame)接受了大约五分之一的申请者。
目前,许多未能如愿进入日思夜想的大学的年轻人担心这意味着他们前景堪忧,而且也担心这是对他们自身价值的总体判断。这篇文章就是为他们而写的。与其说它是被拒绝后的慰藉,不如说它只是披露了社会现实——这个社会过分关注大学录取的过程,已经失去了理智。
如果某所精英学校把你拒之门外,这并不意味着你的才能比那些受到录取的学生差。这个事实或许只说明,你没有得到某些人所拥有的那种支持,或者你对待这件事情没有那么专注——你上的SAT课程比较少,而且也没有以同样的热忱来润色你的个人简介。
一位在非洲的朋友最近告诉我,一对富有的美国夫妇出资在非洲修建了一个孤儿中心,他们这样做一定程度上是为了让自己十几岁的孩子,能偶尔来异国他乡的慈善机构转转,这样他们写大学入学申请书时也能拿来炫耀:得到录取的筹码。人们的投机取巧竟然已经到了如此疯狂的程度。
或许拒绝你的学校在PayScale.com高调公布的《大学收入报告》(College Salary
Report)上名列前茅,这份报告研究哪所大学的学生挣钱最多。
这是个多么可笑的名单。它至少与《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U.S. News & World
Report)统计的年度排名一样存在缺陷。即使你相信它,它又能说明什么?是说排在首位的大学一定拥有最强的实力、能给学生传授最好的技能,还是说在这些大学录取的年轻人中,大多数人的父母及此前建立的关系网为他们提供了一些帮助?
或许它只是告诉你,这些学校吸引的都是未来的有钱人,他们最关心的是将来能拿到多少薪水。你追求的难道就是这样的环境?
关于金钱和职业发展:拿到名校闪闪发光的学位证书当然有用。不承认这一点就是在撒谎。但是,如果认为这些东西比你花在学习上的精力、你锻炼自身技艺的认真态度,以及你真正学到的东西更重要,那也一样很傻。后面这些内容才是你职业生涯里更坚实的组成部分。
在《大卫与歌利亚》(David and Goliath)中,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Malcolm Gladwell)论述道,门槛稍低的大学可能会以门槛较高的大学不会采取的方式,帮助学生们出类拔萃、茁壮成长。
这个国家的高级办公室里,坐满了没有上过常青藤联盟(Ivy League)大学的首席执行官。洛克希德·马丁公司(Lockheed Martin)的玛丽莲·休森(Marillyn Hewson)就读的是阿拉巴马大学(University of Alabama)。全食超市(Whole Foods)的约翰·麦基(John Mackey)上的是德克萨斯大学(University of Texas),而且一直未能毕业。学历是,或者说应该是最不能定义你的东西。告诉我有谁的身份来源于自己上过的大学。我要是找出这样一个人,你一定不愿意在自己的超级碗(Super
Bowl)聚会上见到他。
学历对你的成就的影响,远远比不上其他许多东西:选择伴侣时的智慧、与所居住的社区之间的互动、对你承续或组建的家庭的慷慨。
如果进不了梦寐以求的学校,你可能会去一所不完全合乎你想象,或是不一定很对你胃口的学校。很好。大学应该是一个大熔炉。大学应该让你改变而不是延续过往:你应该翻开新的一页,成为崭新的自己,而不是让一切在十七八岁的你身上定型。完美的计划被打断可以帮助你实现这一点。与其说它是一次挫折,不如说它是一块跳板。
我认识的一名高中毕业班学生未能被她梦寐以求的几所大学录取。但她收到了几所相当出色的大学的录取通知书。我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对她刮目相看,因为她很快就意识到,和自己的幸运相比,那些遗憾有多么苍白。她很快由失望变成兴奋。
相比有幸招收她的学校的名字,这种面对挫折的韧性和乐观的天赋,在未来会更加重要。我们这个崇尚地位的社会把这场磨难强加给了她和她的同龄人,其中部分人顺利地通过了这场磨难。和经受了磨难的那些人一样,她也会表现得不错。
美国大学入学考试变革可能阻碍外国留学生
华盛顿 —
美国负责管理两个最广泛使用的大学入学测试的公司最近宣布了它自2005年以来的第一个重大修改。该公司大学委员会对SAT考试的修改包括取消非高频词汇和作文部分,但是增加了与美国历史文献相关的部分。这一改动将对国际学生申请美国大学有所影响。
当这些来自尼日利亚和牙买加的霍华德大学留学生申请上入学时,他们和其他大约10万外国留学生一样参加了SAT考试。对于新发布的修订是否会孤立或者打击有兴趣申请来美国读书的国际学生,他们有着不同的看法。
尼日利亚大一留学生皮斯·乌莫鲁说:“因为,首先,他们减少了对生僻词汇的考核,而这正好是让大多数国际学生最头疼的一部分 。 ”
但牙买加大二留学生沙妮·坎贝尔对增加美国历史文献相关的问题有所担心。坎贝尔说:“我相信这对国际学生来说,将是十分可怕的。我们参加的是一个美国的考试,所以有很多东西都是我们无法准备和预期的,比如我们无法认同的文化差异。”
根据美国国家公平和公开测试中心的统计,美国3000所左右的四年制大学中有800所左右并不要求申请者参加SAT考试,或者它的竞争对手ACT考试。
国家公平和公开测试中心鲍勃·谢弗说,那些要求申请者参与标准化考试的大学可能使外国学生处于不利地位。谢弗说:“其他国家的学生,特别是那些不是在英语环境下长大的学生,将处在一个双重劣势中。该考试是通过一门外语进行,而他们没有得到相应的准备,所以更加困难。
这些修改将于2016年开始对每年150万名参加SAT考试的学生生效。全国高校招生咨询协会的埃迪·维斯特(Eddie
West)认为,总体来说,这些修订似乎是积极的。
维斯特说:“我觉得这些修订正使得这项考试向更积极的方向改变,它将考试与学生获得成功所需要的技能和能力连接起来,不只是帮学生进入学院或大学,而是让他们在那里获得成功。”
但他同意,引用美国历史文献会使外国学生处于不利地位。
维斯特说:“很少会有国际学生真正精通独立宣言或马丁.路德.金的成就,或者其他类似可能出现在考试中的内容。”
维斯特说,美国高校需要与海外高中更多地交流,了解他们的课程,并就录取标准做出更好的决策。美国目前有超过80万的国际学生,占大学学生人数的4% 。
出国留学,应该学些什么?
留学生活高雨莘2013年10月09日
在中国,一种现象成为潮流,常常只是眨眼间的事情。
2005年,我去美国读高中时,国内的学生出国读大学尚属少见。前年,我从耶鲁大学毕业后实习时,为当时供职的美国杂志社写稿,发现出国读高中在大陆已经蔚然成风,自己当年申请的Deerfield Academy,每年的中国申请人已经翻了20倍不止。如今身在北京,又是在一次写稿过程中,我发现自己采访的对象已经变成十三四岁的初中生,甚至刚满十岁的孩子。越来越多地,中国的家长正趁暑假的时候把孩子送去国外参加夏令营。电话那头稚嫩的童声,已经在向我描述黄石公园的优美景色和迪斯尼乐园的乐趣横生。
不出意料的,许多父母送孩子早早出国是希望能帮助孩子增加考上国外名牌大学的筹码。然而在对话中,我感到越来越多的父母希望替孩子寻找的,是一种中国无法给予的教育方式和社会环境。“我的孩子属于在学校挂上名了的淘气,”一位北京的父亲向我描述他十岁、正在美国参加夏令营的儿子。“他喜欢的书读过几遍可以背下来,不喜欢的科目却无法强迫他学习。中国的教育对这样的孩子不合适。”已经在中国流行了多年,例如“批判性思维”一类的西方教育概念,也已经在家长脑海中逐渐具备了具体而实际的意义。“在中国的文科教育里,它只教给你东西,事实,而不是教给你思维方法和逻辑,这是和美国最大的区别,”一位北京女孩的母亲解释,“与其在中国,还不如出国学一点真东西。”另一位江苏的父亲言简意赅地说:“我希望我的女儿以后不要人云亦云。”
作为从国外读书回来的留学生,目睹这种变化让我感到十分欣喜。十几年前家长在书店抢购《哈佛女孩刘亦婷》的心态已经渐渐被一种更理性的态度所取代。比起学校的名声,他们更加看重的是教育在每个孩子成长中所起到的作用。这种心态无疑也会对出国的孩子造成影响,改变他们的追求与对留学的理解。加之现在的学生留学日趋低龄化,在他们兴趣与性格仍然十分可塑的阶段便接触到西方的通识教育和对批判性思维的培养,这对他们吸纳西方教育的真谛会有意义深长的帮助。通过个人经历,我感到这种吸纳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对人文学科的学习。然而这正是留学生在出国前,国内教育为他们做出准备中最薄弱的一项,也由此成为他们在留学时往往最被忽视的一个领域。
从国外回来,和中国的朋友们聊天,有时大家会开玩笑,将我们新一代的“小留学生”和二十世纪初由清政府、达官显贵或书香世家送出国的那一代“前辈”做比较,说在东西方社会受教育的经历可以让我们像那一代人一样,将两种文化融会贯通,中西合璧。这样的比喻总让我偷偷汗颜。二十世纪初留学西洋的莘莘学子,成长在中国社会政治和文化的起伏动荡之中。他们在出国以前许多人已经饱读诗书,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国难当头,各种思潮争鸣,为中国寻找出路。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他们留学海外的行为,也被赋予了历史使命,成为那一代中国人对未来的一种尝试与探索。
而如今出国留学的新一代留学生,出国以前对中国的了解和文化的积淀又来自于哪里?是语文课堂上对古诗古文的大卸八块囫囵吞枣?还是历史课上对抗日战争的歪曲理解和文化大革命的肤浅认知?是思想政治课上逐条铭记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正确性?还是地理课上不容置疑的“台湾与西藏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一部分”?这样的教育在学生身上留下的痕迹难以磨灭:虽然如今的学生对这样的灌输早已不是全盘接受,不过却也无法公然挑战,于是有口无心地跟从着书本,难以享受到人文学科本应带给思想的挑战和乐趣。
于是大部分的学生在出国以前,对这些问题的兴趣和好奇心早已被中国教育磨灭。出国的目的与其说是将西方教育作为自己已经受到的中国教育的比较与延伸——如同二十世纪初的前辈一样——不如说是对中国教育的放弃与逃离。留学也由了从开阔眼界,挑战自身认知的行为而变成仅仅是增加自身就业竞争力的砝码。这从出国以后的中国人在学校所选择的学科与专业便可见一斑:据中国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刚刚发布的《2012年留学人员回国就业报告》显示,管理学、经济学和理工科的回国就业人数占了留学回国就业总人数的80%,导致这些领域求职人员远远供大于求。这种现象在我身边同样常见:和我一届毕业的来自中国的大学同学,现在绝大多数在香港从事投资银行。我与大多数同学一样,在大学里选择了经济作为专业,原因是人文学科那时在我眼中虚无缥缈,纸上谈兵。
然而出国时间久了,我渐渐了解到,也正是美国学府中这些看似“不着边际”的学科,正在无形中改变着我的思考方式。英文课上的圆桌讨论让我逐渐抛弃了以往被动而死板的阅读方式,不再习惯性地去用简单的语言去概括中心思想,而学会将材料当作文学作品去鉴赏,调动感官和想象力,将阅读变成一种立体而多元的体验;写作课的宽松的思维环境和严谨的逻辑训练教会了我在写论文时如何就一话题自己立论、论证与总结,而并非像国内的议论文训练一般,文章能够采纳的角度和观点早已被题目死死框住;社会学讲座上老师深入浅出的讲解让我明白了如何用抽象晦涩的社会学理论来分析社会结构与历史进程,让我了解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不被当作放之四海皆准的真理而铭记,而仅仅被当作一种理论接受分析与质疑时,原来也可以让人感到耳目一新。
在美国大学的学习过程点燃了我对这些学科迟到的兴趣,也帮助我在毕业后选择记者这一行业,将所学所想用来分析了解中国这个庞大而复杂的社会。正是在走上这条路后,我更加深入地感受到了具备与欠缺这种批判性的人文教育所带来的差别:在我的美国同龄人中与记者中,我发现许多人对周围的环境和现象,都具备一种敏锐的洞察力和客观分析的本能。他们在看待事物和分析现象时,会对已经被广泛接受的传统看法和固有的成见保持高度警惕,不断去挑战它们,避免因为自己的思维懒惰而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他们很少会因为认同一个人而将他的观点不假思索全盘接纳,也很少会因为否定一个人而彻底拒绝去斟酌他的想法,而接纳与反对,又很少取决于对方的权威与身份。当然,心理学有所谓的确认偏误,人们总是有选择性地选取收集某些证据,忽略不利的观点和资讯,用来支持自己已有的想法,这一点倒是在我接触的高学历背景美国人中显得较为突出些。
这种思维习惯并不是一朝一夕养成的。从一方面来说,这是生活在一个言论开放,百家争鸣的社会带来的益处;从另一方面来说,这也离不开西方高等教育中对人文社会学科的重视和教授的方式。通过对学生多年的熏陶,它已经焕化成了一种思维习惯,而对中国教育稍有了解的人们便明白,这正是没有收过真正人文教育的中国学生所欠缺的。
举一个为众多中国人所熟知的例子。不少中国读者都读过美国作家何伟的《江城》和《寻路中国》,并且十分喜爱这两部作品。每次和中国人谈起这两部书,我都会问对方他们对作品的好感源于哪里。“他对中国的观察非常独到”和“他比中国人都更了解中国”是我常常听到的答案。虽然不是所有人都可以用语言准确表述,我想何伟的作品可以征服中国读者归根结底的原因中或许有这样几条:他能够跳出西方对中国的各种成见,以诚实的笔触将中国普通人的生活原原本本地表现出来;他能够敏锐捕捉中国个体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将他的描写对象放置在社会大环境之中,通过普通人的故事来折射一个社会与一个时代的特征;他对他的所见所闻不轻易做价值观和道德观上的定夺,而往往将形成观点的权利交给读者。在美国读书多年后,我感到这其中的哪一条也脱离不开我在美国大学学习时,人文社科学科所传达的理念以及培养的思维习惯。
在一个节奏日益加快,竞争日趋激烈的世界环境下,人文学科的价值不仅在中国人脑海中被广泛忽视,在美国这个有着悠久通识教育传统的社会里也引起大众辩论。英文、哲学、历史等学科真的可以给予人们二十一世纪全球化经济下生存所需要具备的技能吗?人们在问着自己这样的问题。然而正如弗吉尼亚大学英文系教授马克·艾德孟森(Mark Edmundson)在八月初在《华盛顿邮报》上发表的一篇关于人文学科价值的专栏中所提到的:“人文学科并不教人如何成功,而教人如何质疑成功。”“处在所有人文学科最核心的,是一场海纳百川而深思熟虑的,关于我们应该如何生活与生存的讨论,”艾德孟森写道,“这场讨论不应盲目崇尚任何结论。”
在中国当今的社会环境下,这样的讨论似乎格外有必要,而展开这样讨论的思想基石和恰当方式,便蕴含在人文学科的教育之中。如同学习一门语言,这种人文教育在学生思维定性以前,越早施加它的影响便越理想。在留学日趋低龄化,家长对教育观念开始逐渐转变的今天,让这样的觉悟在他们和他们各自家里的小留学生脑海中扎根,或许是个不错的开始。
美国暂停对中国富人发移民签证
2014-08-27 10:54:56
多维新闻
继加拿大关闭移民投资后,美国也要紧随其后,但是此举主要针对中国富人。
综合媒体8月27日报道,一位美国务院官员称,在10月1日前,美国将在本周暂停向中国人发放EB-5移民签证。
由于中国人申请数量激增,2014年美国投资移民签证首次出现名额即将用尽的情况。此类签证为那些有意获取永久居留权的外国人提供了一个快速通道。
有专家认为,中国投资者占到了今年EB-5签证的大约85%,因而国务院的这一举措相当于使这一项目暂时停顿。他们预计,下一财年此类签证的申请数量将更加快速地增长。
EB-5项目在美国每年签发的签证数量中占比不到1%。直到最近,对EB-5签证的需求都并未趋于用尽配额。2013年,美国签发了8,564张此类签证。2012财年的数量为7,641张。2003年签发的EB-5签证仅65张。
另有10375个投资移民申请正在等待美国公民及移民服务局的审核,这一申请数量创历史新高。审核通过后,美国国务院通过美国驻外大使馆及领事馆发放签证。韩国、印度和墨西哥投资者也大规模参与该项目。
依据法律规定,单个国家每年被分配的此类签证数量不应超过总量的7%。但如果某个国家未达到上限,美国国务院允许将剩余的签证转给另外的国家。这使得需求最强劲的中国大大超过了正常的EB-5配额。
23日,在芝加哥举行的一个EB-5会议的与会者说,一名高级政府官员估计从明年春季开始,EB-5申请者需要等候两年才能获得签证。参与会议的勒尔(Yale Loehr)说,这么长的积压期限将给投资者以及需要EB-5资金以启动或完成项目的美国企业造成问题。
随着富裕的中国人利用该签证项目在美国立足,这个项目得以稳步发展。它的主要卖点是,参与者可以省去通过就业或投靠亲属获得美国居留权所经历的不确定性和多年等候期。去年,中国投资者占EB-5投资者总数的80%以上。
为中国客户提供服务的纽约律师宋毅(音)表示,这些投资者其实不是来投资的。他说,他们的主要目的是让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以及获得永久居住权以取得一份保障。
在EB-5项目的帮助之下,洛杉矶的万豪(Marriott)酒店、纽约布鲁克林巴克莱中心的运动和娱乐设施有了资金来源,此外位于旧金山的Hunters Point Naval Shipyard也将得以重建。
如果投资者是在高失业地区或农村地区投资,那么至少要在一个项目上投资50万美元,其他情况则是100万美元。投资者要想获得永久居住许可,还必须聘请至少10位美国雇员。
投资者还可以在所谓的区域中心投资,即集合多个投资者的资金,投资于划定区域的公共和私人项目。多数EB-5资金是由区域中心筹集并进行投资的,全美这样的区域中心接近600个。
今年初,加拿大取消了多年来吸引大量中国富人的投资移民计划,这也是导致美国EB-5需求剧增的一个原因。在加拿大的投资计划中,外国人向政府提供80万加元的长期无息贷款即可申请在加永久居住权。加拿大称,由于提供不了足够的经济利益,该国决定终止这一投资移民计划。
EB-5是美国移民局USCIS的投资移民项目。此类签证每年有10000个名额。根据此方案,外国移民申请人在美投资创设有利于美国经济的商业性企业,并创造10个全职的美国工人就业机会,即可获发第二年期的条件式移民签证。第二年届满前90天,若移民投资者的投资行为仍存在,可申请“条件移除”,而成为永久居民。此方案的投资额为美金100万元。
EB-5移民项目在1990年启动,这些项目涵盖从乳牛场、滑雪度假村到酒店、桥梁等领域。作为回报,投资者及其家庭成员一般可在两年内便有资格获取绿卡,即永久居留权。
交流合作,期待双赢——记温州市中通国际学校与美国路德教育集团的交流研讨会
3月12日下午2时,温州市中通国际学校很荣幸地迎来了远方的客人们——美国威斯康辛路德高中的校长Ken Fisher、LPS教务长Tim Dolan、路德文理学院学术提升中心教授Dr.Rhoda Wolle博士和教育系主任James Holman,以及集团相关的负责人。初中部的校领导、教师以及数十位学生家长参加了此次交流会。
Proudly powered by Weebly